春灯雨雪潇潇夜。
书籍,文创,生活。

关于

细说九九消寒图:梅花点遍暖回初

搂了点材料写了篇九九消寒图的介绍~

主要参考了李松龄《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》和中华书局的经典古籍库,这库太好用了推荐~

文末有广告,不,预告……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冬至,是一年之中阴气渐降,阳气渐升之时,从冬至开始,每九天为一个段落,从“一九”、“二九”、“三九”,一直到数到“九九”,一共八十一天,是历经严寒渐渐转暖的整个过程,所谓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”,随着气温与物候的变化,人们企盼冬去春归的殷殷之情落于纸上,就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“九九消寒图”了。

中国的“数九”习俗由来已久,南北朝时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已有“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,为寒尽”之句,宋代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中也有“自冬至之次日数九,里巷多作九九词”的记载。可以说从古至今,从长江以南到黄河以北,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流传着“九九歌”。北方流传最广的是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开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,我从小就会背。闽台地区流行的是“一九二九不冻手,三九四九寒气有,五九六九河垂柳,七九雨不至,八九始惊蛰,九九再一九,遍地耕牛走”, 物候已与北方不尽相同。而我最喜欢的是陕西关中地区的“头九暖,二九冻破脸,三九三,冻破砖,四九五九,闭门厮守,五九半,冰消散,六九七九,阳坡看柳,七九六十三,行人把衣担,八九七十二,老汉顺墙立,九九再九九,镰把攥在手。”在“冻破脸”与“冻破砖”的风雪里“闭门厮守”,有种仿佛冰凌子掉在地上摔八瓣儿的凛冽、干脆与温柔,真带劲啊!

“九九歌”在民间的流传,既是判断寒暑更迭、农耕时令的需要,也代表了一种伴随节气而生的文化审美,这种审美在实用与趣味兼具的“九九消寒图”上体现得更为丰富,或迎春诗句,或吉祥图形,或重瓣梅花,日染一笔,不知不觉冬尽春来,对只能局促在屋子里“猫冬”的人们来说,有了这么一张图,天地仿佛变大了许多。

关于九九消寒图的起源,有一种说法是始于宋代文天祥,相传他兵败被俘后,在狱中墙壁上画梅九枝,每枝九蕾(也有说画八十一格),日涂其一,用以计算被囚的时日。历史上文天祥渡江北上之后被囚禁了三年多,远超九九之数,有人说这个故事可能是百姓钦佩其气节,在民间画九计数的习俗上衍生出来的。但贴九九消寒图的习俗确实在文丞相去后不久便出现在诗文里,元代诗人杨允孚《滦京杂咏一百首》中,有一首“试数窗间九九图,余寒消尽暖回初。梅花点遍无余白,看到今朝是杏株。”注云:“冬至后,贴梅花一枝于窗间,佳人晓妆,日以胭脂图一圈,八十一圈既足,变作杏花,即暖回矣。” (出自《元诗选初集》,清代顾嗣立编,中华书局,1987。多有文章称此诗为明诗,误。)



到了明代,刘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》载:“日冬至,画梅一枝,为瓣八十有一,日染一瓣,瓣尽而九九出,则春深矣,曰九九消寒图。有直作圈九丛,丛九圈者,刻而市之,附以九九之歌,述其寒燠之候。” 当时九九消寒图已经十分流行,市面上出售的除了梅花图样,也有九九八十一个圆圈的形式。另据明宫宦官刘若愚《酌中志》记载,明代宫廷之中,每年冬至节司礼监也会刷印九九消寒图,分发宫人贴于墙壁上,上有浅显诗句,“自‘一九初寒才是冬’起,至‘日月星辰不住忙’止”,以附风雅,诗非词臣所作,也非御制,是对送冬迎春的一种寄托。

清代的九九消寒图在画圈形式的基础上,增加了对气候的记载,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。自冬至起,日涂一圈,上阴下晴,左风右雨,雪当中”。让廉《京都风俗志》也有“画纸为八十一圈,每日分阴晴图一圈,记阴晴多寡,谓之九九消寒图,以占来年丰歉”之句。还有用不同颜色来标注的,晴涂红色,阴蓝色,雨涂绿色,风涂黄色,雪可以空白不涂,或填铅粉。清宫之中,这种记时消寒游戏也十分盛行,道光初年,皇帝御制九九消寒图,用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九字,字皆九笔,由懋勤殿双钩装幅,题曰“管城春满”,“南斋诸臣按日填注,阴晴风雪,日填一画,八十一日而毕,岁为故事”。管城子为笔之别称,谓笔成春满之意。在故宫所藏的九九消寒图文物上,还可以看到每个笔画上用其他色笔记录当日阴晴冷暖的小字,例如“今日风”,“早晴晚阴”,“终日凉风侵入皮肤如刀刺”,也有“万寿无疆”,“浪费笔墨今日休”等等,十分生动有趣。


直到民国,填绘九九消寒图之风仍然不减,市面上可以买到现成的图,例如北平东安市场的画铺里就有出售。在1906年的白话杂志《敝帚千金》上,有一篇题为《消寒图》的文章,语言明白晓畅,京味儿十足,道出了北方普通民众在小小一张消寒图上寄托的盼春风早归,盼国家强盛的朴素感情:

“消寒图这宗玩意儿,本没什么可讲的意思,年年儿一到了冬至节的这一天,就有爱弄这个的,有画好些个圆圈的,就有写几个字的,还有画个什么梅花儿的,这事大半都是出在闺阁里头的时候多,贴在屋里墙上,一天描一笔,多偺(咱)描到了九九八十一天,得了,也就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拉。描这个图儿的意思,也不过就是为这点的盼望,还有什么别的主义可讲呢?可见人情都是愿意过那天气暖和的时候,就怕的是这个冬寒时冷的罪孽大,绝没有到了夏至的这一天,也弄个图儿记着,盼望快快的立冬呢。要说这一年四时的节气,有春夏,有秋冬,冬夏秋这三个时令就好受,惟独到了冬天,这个大寒大冷,可也真是叫人没法子了。就说描的这个消寒图,打冬至这一天说起,冬至虽然说是一阳生,按气候说,就算是冷的到了头儿的时候了,整天际竟刮西北的哨子风儿,再下点大雪,真是冻得人人打寒战,什么手指头是僵的,什么吐一口唾沫,这就成了冰,故此人都说,夏景天儿就好过,冬天就得费煤,一过这个时候,就盼望着,快暖和了才好。天天一描那个图,就说什么快过了三九拉,什么快过了六九拉,多偺描到了八九的时候了,就仿佛松了心似的,心想着,这可没什么大冷头拉,也受不着什么大罪拉。像那有钱的人家,他怕什么呢,狐皮鼠皮的穿着,冷了不出门儿,他没看见那些个贫苦的人家呢,一遇见这刮大风下大雪的时候,挣不了钱来,是吃的没吃的,烧的没烧的,这样的人家,别管怎么为难反正得买五斤煤球儿,好生着了这炉子火,回头再去转别的磨。你说偺(咱)们北京城里,有这些个穷苦的人家没有呢?今天我说的本是消寒图,说着说着,可就又想到这时事上头来拉,你想,这天气寒冷的时候,人都盼望快过那暖和的天气才好,这国家衰弱的时候呢,不是应该盼望着快强盛了才好吗?自从七月十三日立了宪,这宪 法实行的日期呢,可还没有影儿呢,描消寒图,一过八十一天,就盼到暖和的时候了,这宪 法实行,可得盼望的多偺(咱)到了呢!”





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十分多样,除了梅花、诗句、花圈,还有铜钱或者葫芦图样、回文诗句等等,民国报刊上还有摩登人士设计了美术字的版本。民间年画中也有很多传世的消寒图,或印歇后语,或印俗语,搭配戏曲场景或吉祥图案,如清代杨柳青年画中有《三字经九九图》,还有戏名皆为九画的《洪洋洞》《破洪州》《南阳关》戏曲图景,武强年画中也有《六子争头》图案配九九歌,有着浓厚的喜庆气息和乡土特色。

“南桃(苏州桃花坞)北柳(天津杨柳青)论画庄,农家年画数武强……”产生于燕赵大地的衡水武强年画,发轫于宋元,兴盛于明清,历史悠久,于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两年前第一次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的藏品时,我就被其中热烈、大气和细腻所震撼,除了人们印象中的热热闹闹的吉祥年画,也有刚柔并济、古拙典雅的作品。所以在萌生制作九九消寒图想法之时,第一个就想到了武强的传统年画艺术。

我们将原创与传统工艺相结合,约画师 @214782 绘制了疏落有致的梅花图并题写元代诗人的诗句,再交给传承非遗技艺的老师,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杜梨木用来雕刻木版,使用当地盛产的芦苇、麦秸所造的纸,以当地生产的红花、槐黄、靛兰做成的天然颜料,三色套印而成。 从冬至那一天起,每日点染梅花  ,等到春风吹面而来,这幅小画便成了。倒是装裱成轴或是装框欣赏,都是书房案头的一处风景。

这样的春来自笔尖的一点嫣红,大约就是“收天下春,归之肺腑”的意境吧。


套印的版长这样↓




 

试印长这样↓金色太淡了所以诗句要换一种颜色,这个不是最终版~




非常古朴典雅,等定稿了再好好拍。昨天我跟潇潇说,这恐怕不是第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那种美,但是经过一个冬天,自己亲手染尽梅花,春天找个框随便一装裱就是美哭的节奏啊~

评论(11)
热度(143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细语灯前 | Powered by LOFTER